電腦已經從過去高高在上的科技設備,逐漸成為了我們生活與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伴侶,我們用電腦來追劇,游戲,購物;同時也用它來游戲,玩樂和工作。隨著需求不斷的增多,我們對電腦的運行速度也有了越來越高的要求。
雖然處理器芯片與網絡通信等行業不斷在進步,但傳統的磁盤設備卻成為了電腦運行速度的最大瓶頸,它們的讀寫速度已經無法滿足高速運算與網絡傳輸的需要。
針對這樣的問題,采用閃存芯片為存儲介質的固態硬盤便應運而生;由于沒有機械硬盤的電機運轉和磁頭讀寫等操作步驟,而采用電子信號的方式進行快速的數據交換;因此即使是多年前的舊電腦,在更換固態硬盤后,也能獲得非常可觀的速度提升。
固態硬盤不僅成為了新電腦硬件的標配,也是為舊電腦進行性能升級的理想選擇;經過多年的發展,固態硬盤也已經形成了龐大且齊全的產業鏈條;由于技術門檻相對傳統硬盤更低,所以市面上的產品無論是價格或質量都處于一個比較混亂的狀況。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如何選擇一款好用且耐用的固態硬盤。
【如何選擇固態硬盤】
固態硬盤主要由三大件組成:閃存芯片、主控芯片、以及對應的固件算法。可以說挑選固態硬盤的過程,就是在挑選這三大件;千萬不能小看固件算法的作用,好的算法不僅能讓硬盤的性能發揮事半功倍,還能夠有效延長硬盤的使用壽命;而一套充滿BUG的固件不僅會讓固態硬盤的壽命大幅縮短,甚至還會有直接報廢的風險。
如果是電腦的大腦是CPU的話,那么固態硬盤的大腦便是主控芯片;本質上,它也是一顆ARM架構的CPU,而硬盤的功能、性能水平、以及各種存儲數據的調度和協調,都是由這顆芯片來決定;除此以外,它還得承擔數據糾錯,垃圾回收,安全加密等一系列的任務。
主控芯片和與其配套的固件算法算是整塊硬盤中技術含量最高的地方,市面上的廠商除了Intel與三星這類具有自主研發能力的巨頭以外,其它廠商都使用來自第三方提供的主控芯片,主流的第三方主控廠商如Marvell等等。
決定固態硬盤性能與壽命的另一個關鍵點,則在于閃存芯片的質量;主流的NAD閃存芯片按照質量高低分為SLC、MLC、TLC三類;其中SLC由于成本非常高昂,在民用市場并不常見;因此我們能購買接觸到的固態硬盤,還是以MLC和TLC為主。
MLC與TLC芯片之間,最大的區別在于使用壽命,固態硬盤的使用壽命一般以擦寫次數來計算,我們將一塊固態硬盤用數據完全塞滿,再將這些數據刪除則被視作一次擦寫;一般來說,合格的MLC芯片擦寫壽命在3000-5000次左右,而TLC則在1000-1500次之間。
但按我們的使用場景來看,家用級別的固態硬盤,無論是TLC還是MLC,只要質量合格,都能夠滿足五年甚至更久的正常使用壽命;這段時間里說不定電腦都已經換過好幾臺,而質量合格的固態硬盤仍然可以穩定的為我們服務。
除此以外,MLC與TLC之間亦存在讀寫速度的差別;由于TLC需要更繁瑣的電壓控制流程,所以寫入速度方面會比MLC存在一定程度劣勢;相對于使用壽命來說,讀寫速度的快慢更能影響我們的日常使用感受,因此想要速度更快的固態硬盤,請認準采用MLC閃存顆粒的產品型號。
SATA接口
作為歷史悠久且最為普及的數據傳輸接口,SATA接口的固態硬盤目前是市面上種類最多且最為普及的品種;相對后面要介紹的其它新種類接口來說,SATA接口雖然在性能上處于絕對劣勢,但它的長處則是超強的兼容性,無論是筆記本還是臺式機都能夠非常方便的安裝使用。
由于固態硬盤采用小尺寸的筆記本硬盤結構,所以我們的臺式機在安裝固態硬盤時,需要借助轉接支架來將它固定在機箱硬盤位上;而較新一些的機箱,則會單獨為固態硬盤預留出一塊專用位置;在安裝時,還要注意選擇主板的SATA3接口并且開啟AHCI模式,這樣才能完全發揮固態硬盤的性能。
買硬盤不僅要根據預算與價位來選擇,也要考慮到電腦系統自身的接口與兼容性;若是選對了硬盤,那么它不僅能為我們的電腦帶來流暢如飛的使用體驗,還能帶來令人愉悅的心靈滿足感。